相同的時空,往往存在著不同層面的生活。一如電影中的艋舺,角頭到底有幾個,沒一個確切的數字。故鄉,我始終只在我所熟悉的那個層面裏打轉,它究竟有多少不為我知的角落?也沒有確切的數字。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掀開它的面紗,去探究它的實質。
當高雄媳婦七年多了,故鄉的印象在我腦海中逐漸模糊了。雖然有時在電視上看到台北市的公車,還能想起202、307、248是經過果菜市場,234、265是開往板橋……,但是看到故鄉景物時的悸動,已經一年比一年麻痺了。
寶斗里,是艋舺人耳熟能詳的地名,可是它長什麼樣子?我直到看了電影才知道。仁濟醫院,小時候長輩生了大病都要往那裏跑,我也是直到看了電影才想起它的存在。而劇中人物的生活層面,曾經與我在同一個時空中並存,我卻渾然不覺。
睽違了故鄉那麼多年,我像是離家遠行而樂不思蜀的遊子,只專注於自己的忙碌,卻忘了關懷故鄉是否已經蒼老。電影彷彿是母親的召喚,催促我三不五十該回家看看,提醒我別忘了半個甲子以來曾蒙照臨過的--艋舺的春暉。
ps.
感謝您,豆導,讓我腦海中故鄉的印象又清晰了起來。
看了"艋舺"這部電影,小時的景象一一浮現眼前,劇情不出一般打打殺殺,但右臉頰有胎記的女子,彷彿黃春明諷刺日本人文章的場景重現,而店家門口貼了不起眼的廣告"張正懋"幾個字清晰可見,把脈時專注的眼神和和藹可親的笑容歷歷在目,九十幾歲的高壽還親自看診的精神令人敬佩和懷念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