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樓主

我的相片
高雄市, 左營區, Taiwan
我的名字不姓小隱也不叫於野;我不認識大隱也不知道誰是中隱。我只是個深居簡出於江湖之野的小隱。我喜歡看人們認真工作的樣子,但不誠實的例外。我喜歡各種形狀的貓狗,但不友善會攻擊的例外。我喜歡看溫馨的影片,但太過於感人肺腑的例外。

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

艋舺

看完了電影艋舺,我才真正看清楚我的故鄉--艋舺。

相同的時空,往往存在著不同層面的生活。一如電影中的艋舺,角頭到底有幾個,沒一個確切的數字。故鄉,我始終只在我所熟悉的那個層面裏打轉,它究竟有多少不為我知的角落?也沒有確切的數字。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掀開它的面紗,去探究它的實質。

當高雄媳婦七年多了,故鄉的印象在我腦海中逐漸模糊了。雖然有時在電視上看到台北市的公車,還能想起202、307、248是經過果菜市場,234、265是開往板橋……,但是看到故鄉景物時的悸動,已經一年比一年麻痺了。

寶斗里,是艋舺人耳熟能詳的地名,可是它長什麼樣子?我直到看了電影才知道。仁濟醫院,小時候長輩生了大病都要往那裏跑,我也是直到看了電影才想起它的存在。而劇中人物的生活層面,曾經與我在同一個時空中並存,我卻渾然不覺。

睽違了故鄉那麼多年,我像是離家遠行而樂不思蜀的遊子,只專注於自己的忙碌,卻忘了關懷故鄉是否已經蒼老。電影彷彿是母親的召喚,催促我三不五十該回家看看,提醒我別忘了半個甲子以來曾蒙照臨過的--艋舺的春暉。






ps.
感謝您,豆導,讓我腦海中故鄉的印象又清晰了起來。

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

大圈圈裏的昔人

最近在一個TALK性質的網站上認識了一個似曾相識的人。他的出現,讓我在那個虛擬的小社區裏逐漸活躍了起來,也將我的思緒又拉回到十多年前。

故事,就發生在我所好奇的那個專業的最高學府的網站。在眾多POSTS與REPOSTS中,也記不起是怎麼認識他的,只記得後來登入該站都會跟他聊上很久。

「逆來順受」是他一直以來給我的印象。我笑時他就跟著開心;我哭時他也跟著哀傷;我抱怨時他側耳傾聽;我歡呼時他跟著瞎起鬨。他就是這麼貼心,總能順著別人的情緒。

友誼,往往是一圈一圈的。在那個虛擬的人際脈絡中,我只屬於其中的某一個小圈圈。而因緣際會的,我的這個小圈圈碰觸到了他的那個大圈圈,因而有機會與他那個大圈圈裏的其他小圈圈產生了聯結。我的網路社交因他而活絡了起來。

他喜歡攝影。有一次,在綿綿細雨中,他帶著他的寶貝相機,幫我拍了很多美美的照片,還自掏腰包幫我付沖洗費。在網路逐漸普及,詐騙方興未艾的那個年代,他對人的不設防,著實讓我感受到人性的善。

後來,我因為某個緣故離開了那個網站,隨後嫁為人婦,並在網路上銷聲匿跡了很多年。

忘了跟他說再見,這是我一直感到遺憾的事。等到我午夜夢迴想起了這個人,卻是「昔人已乘黃鶴去」,即使偷偷潛回那個網站,也是「此地空餘黃鶴樓」。

看著囊昔我所留下的隻字片語,在那個已經空無一人的網站裏,感慨「壞壁無由見舊題」,再也找不到他的歡聲笑語了,只記得他曾經說過,晚年想在花蓮開民宿。我只能暗暗祝禱著,希望他現在過得比我還幸福。

眼前這位交遊廣闊的新朋友,彷彿是他的替身。那個總是讓人心頭暖暖的好男人,即使對他的記憶只剩下片斷的虛幻,也要小心翼翼將他捧進我的男人櫥窗裏,永遠典藏他的美好。